细草的位置
已是寒假,白天都在寓所读书,吃饭回潭前,傍晚去朝阳路陪岸岸,算是井井有条地度日。奥尔罕·帕慕克的两本小说,借时二话不说,真正要展览,却显得犹豫不决,觉得其中缺乏所需的起重机,当前的胃口庞杂,怕是不适合细嚼慢咽地对待小说。还有另外几本书,打的是文学擦边球,我也只是随便翻翻,并不打算小心回击。到昨晚,疑得无事可为,于是,重新回到既定轨道上来,从历代诗词上入手,理出自己的好恶体系来。龙榆生编选的《唐宋名家词选》是爸爸的藏书之一,已经入架不下二十年,偶尔用到,也只当是工具。我想从这个选本读进去,然而再根据喜好,去找相关词人的全集,去他们的唇齿间镀金。说干就干。比如读到皇甫松《浪淘沙》:
滩头细草接疏林,浪恶罾船半欲沉。
宿鹭眠鸥非旧浦,去年沙觜是江心。
我觉得,这首词要比他的《采莲子》“无端隔水抛莲子”要更多用心。连读数遍,目光不移,这就说明其中有点味道,需要仔细品尝。除却沧海桑田的印象,这首词实际上得益于一个程式的护航,才显得不可挑剔、稳健大方。这个程式在于这首词在展开时遵循了由近及远的视野拓展规律:从岸边的细草入手,继而波及“罾船”,最后涉足“江心”。无非是用了一些得体的摆设打扮了这一圈涟漪。也可说,第一句所寻觅到的“细草”与“疏林”的关系,就奠定了这首词的主旨。“细草”正是一种明确的征兆,推波助澜,协助词人发现“细草”所处的位置意味着什么。而“细草”在诗中的地位一经落实,接下去,就是经验的顺水人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