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晓山与宇文所安
“杨晓山是宇文所安的高足”。他所写的这本书,《私人领域的变形: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》,在写法上,是师从宇文所安《中国“中世纪”的终结》的,一脉相承,不过更为投入,钻探过不少冰封的历史。从图书馆借出,首先就翻看它,从章节标题上看,就很对我的胃口。并非对一首诗进行搔首弄姿的重排,也不立即探讨诗学的兑现,而是不断地敲边鼓,把读者领到一首诗或一位诗人的生存环境之中,然后提醒你: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。抓住了白居易,实际上就契合了宇文所安对“中唐”诗风的一贯理解。给我的触动是,他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,并侧面证明诗在当时的妙用,从而提醒我要注意涉足那些哪怕是二流诗人的梯田,因为在他们的劳作中,不时能发现历史的脉络为何突然绷紧为何又松松垮垮。我较为爱读的是其中的第四章《言辞与实物:诗歌的交换和描写交换的诗歌》。如今,写好一首诗,几乎是交换不出了。和宇文所安一样,他也会得出这种结论:“9世纪诗歌对石头的处理,出现了一系列新主题,和传统的咏物诗迥然不同。”谓之“新”与“不同”,实际上旧灶有了新烹饪,令人大受鼓舞。读完全书的第一感觉就是赶紧找出宇文所安的那本书重读一遍,“中唐既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,又是一个新开端”云云,确实在我身上发挥了作用,使得我合上《杜甫全集》之后,还得认真地找出中唐诗人们的大作一观,既是验证,也是补课。